|
祁門東街里一帶還有不少的古民居,今天送一個朋友去火車站,順便去東街里一帶看了一下古民居。聽說“洪家大屋”很有名,曾為晚清曾國藩的行轅,去轉(zhuǎn)了一圈,可惜門是關(guān)著的。于是去其他幾個地方看了一下,東街里這一帶古民居果然不少,但多數(shù)不能進去看看,一是有些房子是鐵將軍把門,二是與主人不熟,不敢貿(mào)然推門而進。只有站在里弄里看了一些高大的門樓。這些房子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歷史一般應(yīng)在百年以上,有部分可能是明代的,它們大多破敗不堪,只是從門樓磚雕和高高的馬頭墻上,還可以看出昔日主人顯赫的氣勢。在一堵墻上赫然寫著房子主人為避免子孫鬧糾紛而特意立碑指明房子前的空地、路面的歸屬權(quán),時間是“清道光二十九年”。還有一堵圍墻門楣上,嵌有一塊修路捐款石碑,年代更為久遠,字跡因石碑風(fēng)化已斑駁不清,依稀可辨大體是什么人捐了多少錢,從這塊石碑可以看出,古代祁門人是很注重積善成德的。 在里弄里看了一會兒,因為不能進屋觀看,很是失望,準(zhǔn)備離開。此時恰好碰到了一位認識的老人,在我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后,他很熱情,馬上拋下手里的事,帶我走了附近的兩家,因天氣不好,房子里比較陰暗。我先看了他自己的房子,房內(nèi)的木雕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又帶我去看了隔壁的“汪家大屋”,這家里有一個老奶奶在,見我來看房子,很高興。這家的門樓要高大一些,木雕也要考究一些。房子分為兩進,隔壁還有廂房,板壁上的木雕很是精細,四方形的天井,采光很好。梁上釘著懸物的金鉤,許多燕子在上面做窩。窗戶為一色的鏤空花窗門,廂房里一面板壁上全是鏤空花窗,還鑲有玻璃。房子分為兩層,保存完好。他還帶我去看了“燕舍”,屋子的主人姓王,這座房子俗稱”王家大屋“,已被列為縣里的“百村千幢”保護工程,推門進去看了一下,建筑特色果然與眾有所不同,保存也比較完好。之所以取名“燕舍”是老屋堂前的幾根梁上竟然有七八個燕窩,我進去時只見不少燕子飛來飛去,只是因為天要下雨,看得不很清楚。老屋里住著兩位老人,他們打了招呼后只是自己做著手里的事,可能是看的人多了,有點煩。這一處房子,并排兩家,分為兩幢,正屋門樓都是內(nèi)外雙門樓,雕鏤非常精細,兩幢房子對稱而建,進門就是天井。這家的房子有些特別,就是天井瓦滴檐邊,鑲有不少字,一色的藍底紅字,不知是原有的,還是后來修繕時加上去的,好像有“天、祿、福、祚、祉”等字眼。天井內(nèi)的假山上,長滿了青苔和貓耳草,還有幾盆其它的花。走出大門,來到靠北的一條小弄里,這里保存有比較完好的古代的里閭門,門楣上的字因年代久遠看不清了,據(jù)說是“冠英坊”三字。在這里的一條小弄里,我又看到一間掛有“軍屬人家”牌子的古民居。這位熱情的老人和房子的主人很熟,就推門而進,其實屋里沒人。據(jù)老人介紹,原先這里住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已去世了。有孩子是博士生在國外工作,老人一人在這里看房子。現(xiàn)在房內(nèi)可能還有人居住。這里叫“胡家大屋”,厚重的大門上又鑲有花檻門,這家的房子有點與眾不同,一是它分兩進,三開間,而且樓梯放在正門右手堂前,房子又分為三層,中間一層相對較低,但也有考究的雕花欄桿,第三層反而高些,這座房子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應(yīng)該是明代的建筑或者是改建的。這當(dāng)然要徽派建筑學(xué)家來考證。這家的后門樓及斗墻也很高。整座民居保存完好。 看完古民居群,我的感受很深刻,那就是一是想不到東街里一帶還保存有這么多的典型的徽州古民居群!二是這些房子亟待保護,亟待修繕,毀了實在可惜!它們不亞于黟縣的西遞宏村!希望有關(guān)部門能想辦法保護起來。 ![]() |
|手機版|小黑屋|Archiver|祁門人網(wǎng)論壇
皖公網(wǎng)安備 34102402000134號
GMT+8, 2025-10-18 21:32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